中國纖維歐洲創新之旅(二)
2016年9月13-22日,由中國化纖協會組織,以“綠色、低碳、新技術”為主題的中國纖維歐洲創新之旅出訪活動圓滿完成。此次活動由化纖協會王玉萍副會長帶隊,主要團組成員包括江蘇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天纖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新會美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北京勝邦鑫源化纖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代表及東華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專家近20人,分別赴法國、瑞士及德國進行參觀與交流。
在為期10天的旅程中,團組成員參觀了專業展會,與紡織科研院所、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化纖機械部件生產商、化纖先進裝備生產商、化纖智能物流及自動化生產企業、循環再生生產企業等進行了深入交流。豐富多彩的行程,令團組成員領略到歐洲地區權威時尚展會的與眾不同、紡織技術的先進創新模式、對纖維生命周期的關注與研究、對化纖機械關鍵部件及裝備的精細管理、對自動化生產與物流體系的全面應用、以及循環再利用生產的全流程規劃與分工等,全方位感受到歐洲地區紡織行業不同的亮點與領先之處,給團組成員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更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中國纖維歐洲創新之旅--今日回顧行程
第一站 法國第一視覺面料博覽會(Première Vision PV展)
第二站 Texworld巴黎國際面料展
第三站 法國國立紡織工業技術研究院
第四站 歐洲紡織技術創新中心(CETI)
第五站 HEBERLEIN公司
第六站 Atlantic C自動機械有限公司
第七站 ALTEX再生紡織品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站 歐瑞康巴馬格公司
第三站
法國國立紡織工業技術研究院
ENSAIT創建于1881年,是歐洲最大的紡織高等院校,在紡織科研領域首屈一指,目前與全球45個國家的紡織院校有交流學生協議,包括東華大學。ENSAIT致力于將工業與藝術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生1/3的培訓時間是在歐洲的各大國際知名品牌中實習。ENSAIT擁有GEMTEX多學科實驗室,研究范圍涵蓋與紡織業相關的材料、化學和IT等,重點研究邊緣學科、創造性新領域和應用領域的相關課題。
ENSAIT特級教授兼設計管理方向負責人曾憲義、ENSAIT實驗室主任、紡織品生命周期領域專家及無紡布領域專家與團組成員共同舉行了座談會。ENSAIT院長親自出席座談會并表達對團組的歡迎。
ENSAIT的各項研究均服務于紡織領域,當前主要關注于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為多功能性材料生產與應用流程(MTP)、增強纖維及復合材料(MTC)、人與環境的關系(HCD)。
在紡織品生命周期分析(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方面,環境分析貫穿整個生產流程,包括對溫室效應及有毒氣體污染等方面的分析。生命周期的評估主要包括三個步驟:首先對紡織品生產的跟蹤調研,收集相關參數并進行分析;而后根據分析結果優化生產流程;最后為達到相關標準的產品授予認證標簽。ENSAIT正在打造產品環境標簽(PEF: 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建立紡織品從生產、銷售到終端使用各個階段的環境影響認證體系,預計2019年啟動,2020年完成,并將面向全球進行推廣。進行紡織品生命周期評估的過程就是如何將直鏈經濟轉變為循環經濟;如何將廢料轉化成原料;如何選擇最佳的循環途徑,找到生產與消費的最佳平衡點的過程,從而使產品不但滿足生態設計的要求,更滿足歐盟市場、全球市場以及地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在智能紡織品方面,ENSAIT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建模等工作,從而確定需求導向,并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物聯網等各環節之間的鏈接,如通過監控全產業鏈的生產流程,使纖維生產企業可以掌握后道的用戶情況,加強上下游之間的信息溝通。當前,ENSAIT還專注于數字紡織的研發,圍繞虛擬服裝設計與終端用戶進行互動,調整出個性化版型,同時與云平臺同步,建立紡織服裝的大數據庫。
在非織造布面料開發方面,ENSAIT相關專家表示,使用非織造布做成衣面料的好處包括生產周期短、產能大、材料可循環、實現功能性的可能性更大等;但系統性的研發生產還沒有形成規模。而非織造布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無疑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力量。
在今后的合作方面,ENSAIT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和平臺,與中國的纖維生產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合作研發及結構設計;同時加強博士生在各類項目中的參與程度,目前歐洲地區已經形成企業根據自身所需要的研究方向資助博士生開展研究的方式,歐洲企業的投資更多集中在人力資源方面,如博士生、工程師、設計師等,這方面中國與歐洲地區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另外,對于纖維整個生命周期的關注,雖然中國的化纖行業還沒有形成如LCA這般的整體思維體系,但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開展的“綠色纖維”認證工作與LCA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為中國化纖行業下一步與國際市場在相關方面的對接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第四站
歐洲紡織技術創新中心(CETI)
歐洲紡織技術創新中心(CETI)主營業務包括自主研發,創新概念研究,新技術開發等;在合作研究方面也可以為研發項目提供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和先進設備,為合作伙伴提供資金援助;并提供私人研究服務,可按客戶要求參與私人項目研究。據CETI國際行政總裁Stéphan VERIN 先生介紹,CETI坐落在Up-tex園區內,為園區內和周邊的紡織企業和研究院所(如ENSAIT)提供試驗和檢測平臺,主要針對產業用紡織品(紡絲、織造/非織造和印染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真正的產學研合作公共平臺。Up-tex是紡織專業產業集群,相當于中國的紡織產業園區,其中入園企業均為中小規模,產品以產業用紡織品為主,Up-tex為新企業提供陪伴式服務,幫助企業的成長壯大,同時也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研究檢測平臺。UP-Tex作為一個促進紡織品在各行業中的應用、同時開發新性能的產業集群,其主要任務還包括開發先進的紡織材料、開發多感官技術、大規模設計和定制等。 UP-tex與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時、德國、波蘭、捷克在內的多國集群開展合作,并參加了很多歐洲的項目。
團組參觀了CETI的實驗車間及創新工場。據介紹,當前客戶對功能性紡織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需求量始終較少;而客戶更愿意選擇距離目標市場較近的實驗室或創新中心進行試驗,以歐洲市場為目標的外資客戶為CETI帶來了約50%的營業額。因此,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可推薦以歐洲為目標市場的會員企業的產品,搭建雙方溝通的橋梁。如果在歐洲已經有合作伙伴企業,也可以一起到CETI進行試驗,共同開發新產品。
作為一家與國內科研院所類似的研發機構,CETI不僅在具體技術及產品等方面有著出色的能力與豐富的經驗,同時,CETI對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研發與合作方面也十分重視,將與行業相關領域的聯系、溝通與協作放在與研發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也正是通過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使CETI取得了更豐碩的技術成果與針對性更強的研發方向。
法國北部投資促進局亞太地區負責人劉權滸先生對法國北部大區的基本情況向團組成員進行了介紹。法國北部里爾大區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發展的理想地點。里爾地區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出色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 高速列車及附近的三大國際機場(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和安特衛普、鹿特丹的港口 – 與該地區處于歐洲領先地位的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結合和利用。該地區的土地價格不高,專業勞動力人數多、水平高,并且擁有高水平的研發中心,這些條件都有利于企業在當地進行發展。正因為這些優勢,已經有一千多家外國企業來這里安家,也使里爾地區越來越多地被中國投資者所關注,目前已有17家中國直接投資的企業落戶里爾。
面料設計師協會的Thomas Chuzeville先生介紹,該協會目前主要合作企業涉及新材料、面料、零售電子商務以及鐵路等領域,協會的工作并不是單純的設計產品,而是為企業從全局的高度設計新的開發模式,并進行整體發展理念的策劃。
第五站
HEBERLEIN公司
HEBERLEIN公司成立于1835年,已有181年的歷史;共經營約1300種產品,是全球領先的化纖機械關鍵部件供應商,為合成連續長絲加工提供空氣噴嘴,并生產抽吸單元、剪切單元和捻接單元等產品。
公司生產加工的總部在瑞士,擁有配備多種先進纖維加工紡織機械的紡織技術中心和一個用于檢測和測試長絲的紡織實驗室。這些設施均由經驗豐富的絲線技術專家或工藝工程師團隊負責維護,因此能夠為客戶提供準確的定制服務。亞洲地區負責人Ueli Mauerhofer先生還特別向團組介紹了公司的空氣加彈技術以及為整經研制的噴嘴。此部件目前已經在意大利率先開始使用,正準備向中國市場進行推廣。

據技術部門總監Roman Haefeli先生介紹,公司不僅生產產品,還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售后維護服務,包括產品維護以及技術支持等。公司業務現已遍布全球68個國家,在同類產品中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特別是網絡噴嘴的市場份額達到50%。
團組參觀了公司的紡織試驗車間以及陶瓷制牙車間。公司的車間雖已使用了較長時間,但基礎設施的維護水平及衛生情況還是令人印象深刻,即便是設備的各個角落都幾乎一塵不染,整體非常整潔,如同其設備的精密性一樣讓人贊嘆。